如果随意遏制互联网公司在支付领域逐鹿天下的空间,如果仅将增量市场留作金融创新的试验田,监管者得到的将是硝烟暂时散去,失掉的却是改变未来的机会。
文/陈龙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院教授、工商管理博士(DBA)及校友事务副院长
粉刺是一种名声不太好的小红点。进化学家告诉我们说,粉刺是人类从动物最终进化为现在的人的一种残余:它使猿人的毛发迅速消褪。
不巧的是,人类旺盛的皮脂分泌并不理会粉刺带来的革命,仍然固执地润滑着所剩不多的毛发。这样的疏忽导致了今天人类在社交场合的种种尴尬。大部分人要等到皱纹的出现才能将那个可恶的红点赶出江湖。
几百万年前,猿人身上的毛发和粉刺之间经历了怎样你死我活的较量,并不是本文的题中之义。这个令人不愉快的小红点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出现在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的一篇文章里。在谈及P2P等诸多新融资工具的规模时,一位西方从业者自嘲地说:“我们甚至不是银行屁股上的一个小粉刺。”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但是目前在中国,这层窗户纸至今还没有人捅破。不仅如此,监管层还似乎一度表露出积极鼓励这个小粉刺壮大的态度。如果缺乏对银行业整体商业格局的把握,如果看不到金融创新的国际趋势,如果分不清楚互联网金融的主战场和次战场,监管者很容易一叶障目,让监管的重心有所偏离。
我们只有理解和把握金融创新的世界潮流并且形成共识,在此共识的基础之上讨论和制定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原则才有意义。否则,都是盲人摸象,都是闭门造车。
【金融创新的国际趋势】
互联网巨头染指金融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谷歌公司2011年推出了谷歌钱包,去年,还入股了被认为最有可能改变支付业未来的公司Ripple Labs。亚马逊已经开始提供基于Kindle的支付和转账服务。苹果正在探索基于iPhone和iPad的手机钱包和支付。这些公司有很大的差异,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不是银行,却在银行经营多年的地盘上施展拳脚。
在传统银行家们眼中,这些入侵者是一群怪胎。它们擅长运用各种你闻所未闻的新技术,乐此不疲地寻找更有效率的方式来替代现有的金融手段。它们一边悄悄地挖着传统银行业利润的墙角,一边在监管者的眼皮底下暗度陈仓。它们在两大战场上同时开疆拓土,其中一块是借贷,比如那位从业者所提及的P2P。
美国最大的P2P公司是 Lending Club(谷歌是投资者),其贷款规模在过去八年里翻了30倍,而且三分之二的投资来自机构投资者。
但是,即便加上排名第二的Prosper,美国两家最大的P2P公司的贷款总额为50亿美元,与美国高达1.8万亿美元的无担保个人贷款总额相比,不过3?。
我赞同这种说法,即P2P市场的增速令人咂舌,但要是说这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市场则言之过早;相对于金融业的庞大躯体,这不过是一个千分之几的“粉刺”。
那么,如果P2P是个次战场,真正的主战场在哪里呢?
法国零售银行协会(EFMA)和印度Infosys对全球150家银行进行调查,请他们回答谁会是他们接下来最大的潜在威胁,让人意外的是,谷歌成为首选。一个月前,招商银行的一位副总裁曾经告诉我,他们最担心的不是诸多“宝宝们”,而是拥有指纹阅读技术的苹果来做支付怎么办?这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在银行业的整体格局中,支付才是真正的主战场。
同粉刺般大小的P2P市场相比,支付简直就是一座金山。
2012年,全世界的商业银行有34%的收入来自支付类,规模达到1.3万亿美元,并且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钱从银行流向支付类的账户,这是银行不愿意看到却每天都在全世界发生的事实。
美国的一个零售联盟,包括沃尔玛、CVS和埃克森美孚等大公司,正在建立一个移动支付体系;美国三家电讯巨头(AT&T、T-Mobile和Verizon)正在联合建立自己的移动支付和虚拟钱包。
这些非银行类企业进军支付,最重要的原因是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数据时代。
支付不只是交易的完成,还包括信息数据的搜集。一方面,传统支付跟不上互联网时代对支付的便捷要求;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商家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提供精准营销和基于支付的金融服务。
业界已经意识到这样一个微妙的变化,支付行业的供应链正在改变。支付功能可以被分解为支付和信息搜集。前者正在被标准化、商品化,由成本最低的供应商提供,比如谷歌;信息搜集的功能则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这种微妙的变化因为技术的驱动而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银行家们的担心将会变成现实,互联网公司比如谷歌或者阿里巴巴,将成为最主要的支付方。它们向社会提供完全免费的支付类服务,代价只不过是一个几秒钟的广告画面。
支付是金融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最古老的金融工具,也就是钱,是用来结算和支付的。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现在的银行已经忘记了。
在历史上,金融业做大往往是从支付开始的。所以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得支付者得天下,而现在是得移动支付者得天下。
不管银行是不是愿意承认,它们在移动支付的大潮中已经落后并扮演次要角色。这种深刻的变化意味着支付垄断的终结。
从金融业的格局上看,P2P和众筹等新的融资手段,虽然属于金融创新,却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一种补充,是锦上添花的增量市场,不会对现有格局产生巨大冲击。而结算、支付和利息收入代表了一般用户对银行最主要的需求。支付和利息收入结合的产品(如余额宝)以及和信用额度结合的产品(如信用卡)会对传统金融机构造成正面冲击,直接导致存款搬家和银行竞争力下降。
今年以来,监管层频频释放收紧互联网支付、倒逼第三方支付回归小额的风声。这样做,无非是将金山一般诱人的支付类划分成传统金融机构的地盘,留下“粉刺”般大小的P2P和众筹等增量市场,算是一种安全和创新的平衡。但是,如果你真正明了金融创新的国际趋势,就会分辨出来,这种地盘的划分既不符合世界潮流,也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
【竞争与监管】
网络支付之所以在互联网金融中最先发力,绝非偶然。不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前景,或者说对传统金融的冲击程度,取决于其金融本质的不定性。概言之,金融不定性越大的产品,越难通过互联网去中介,互联网化的速度就越慢,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就越弱。
由此我们就可以弄清楚,互联网金融为什么会形成今天的格局。P2P的本质是高风险小贷的互联网化。其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金融属性并不能够被互联网技术轻易克服,这就决定了这是一个发展相对缓慢、对传统金融冲击较弱的细分市场。
与P2P和众筹等需要撮合的本质不同,支付是在双方约定后才发生的,其不定性相对较小,对支付渠道的便捷与安全是最主要的需求,而安全性也可以通过货到付款等方式解决,因此,网络支付的发展相对来说更快、更成熟,其所带来的变革也就最明显。这是网络支付发展到今天所占的地利。
除了地利,中国第三方支付得以爆炸式发展,其所占的天时全拜商业银行所赐。网络支付的特点是小额度、大批量、多环节、大投入、小利润,而且客户也不是大额存款的贡献者。
习惯了吃存贷差的中国商业银行对这样的需求不够重视,主动把网络支付外包,无意中给第三方支付提供了蓬勃发展的巨大空间。在支付领域,中国甚至领先于美国这样一个习惯了用支票支付的国家。
支付还是一座等待被挖掘的大数据的金山。支付是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汇集点,是构建大数据的一个核心环节。支付公司可以依靠渠道和大数据来降低不定性,进而提供有竞争力的信贷和其他金融服务,例如余额宝和信用卡。显然,非银行企业做网络支付,尤其和商业结合,其对传统银行的冲击,与P2P和众筹不可同日而语。
支付功能的放开,不可避免地会对造币功能和货币口径统计带来挑战。这个顾虑看似合理,却经不起推敲。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之所以有M0、M1、M2等不同的货币供给指标,就是因为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货币的定义一直在改变。开明的监管思路应该把握金融创新的节拍,适度调整货币口径和政策,而非囿于原有的货币政策。以这样貌似学术的理由来阻碍金融创新,恰恰违背了监管的首要原则:监管应以效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监管的便利性。
以安全性来质疑第三方支付,是另一种看似合理的顾虑,但是数据表明,真实的情况并不糟糕。根据易观智库2011年做的调查,第三方网络支付用户因安全问题造成资金损失的用户比例低于万分之五,比用户担心的情况好很多。这个数字也和支付宝公布的数据一致。相比之下,美国版支付宝PayPal的损失率高了一个数量级,达到了千分之几的水平。
eBay旗下的PayPal因为被称作美国版支付宝而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PayPal成长的故事却不太为人所知。PayPal原来是一家独立的公司,创始人是现在如日中天的艾隆·马斯克(Elon Musk)。这家公司在与eBay的竞争中竟然打败了eBay自己的网络支付公司Billpoint,取而代之,成为并购案例中的一个经典。
Billpoint错就错在依然采取传统银行业的做法,要求用户在注册前先按照传统方法验明身份,繁琐的注册程序令客户望而却步,转而选择简易便捷的PayPal;最后eBay被迫淘汰Billpoint,在2002年以1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PayPal。PayPal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支付平台。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金融创新的目标并不是绝对的安全,而是安全和效率的平衡。如果没有网络支付适度的容错率,电商也难以发展,其结果是社会福利的整体下降和经济发展的放缓。
网络支付需要被监管,西方各国也有不同的监管措施,但很少在支付金额上加以苛刻限制。
中国在最初阶段以谨慎的态度将第三方支付定位为小额,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并不意味着应该永远如此,也不代表额度应该越来越小。更何况,小额和便利这两个原则之间,本身就存在冲突和矛盾;如果把交易额度限制到很小,也就没有便利可言了。当世界潮流在拥抱支付垄断的终结时,监管者不应当选择相反的方向。
如果把创新作为特权交给现有机构,可以预见的后果是创新被推迟甚至被扼杀。
柯达之所以破产,不是因为不能创新——数码相机由柯达发明——而是因为推动创新不符合公司主营业务方向。所以,创新最需要的土壤是平等竞争及其成果的保护。用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话来说,创新带来破坏,“创新性破坏”是推动市场经济转动的引擎,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现象”。
放开“粉刺”般大小的增量市场去鼓励金融创新,却把支付这个最大的蛋糕置于垄断利益之下,甚至认为应该第三方支付将回归传统银行,这样的监管思路是一种逆潮流而动的倒退。
时下国际金融界和监管者正在讨论的,不是如何围剿这些互联网企业,而是支付垄断的结束,是支付供应链的改变,是谷歌作为传统银行最有威胁的新对手的崛起。如果中国的监管机构看不清这个大趋势,而是一力维护传统金融的利益,其行为是一种失职,其效果也令人担忧。
创新是很微妙的事情。当监管的风险没有那么大的时候,创新是一种权利。如果风险比较大,监管就是一种责任。对创新的任何监管,永远是寻找好处和风险的平衡点。如果“拿不准”倒不如放开手,给创新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
【通往未来的船票】
在监管相对宽松的互联网领域,中国已经产生了两个世界前五强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和腾讯。对第三方支付的支持,已经让中国的网络支付走到了世界前列。
互联网革命给了中国互联网公司一张船票,可以让它们改变中国未来的市场格局。监管者应该意识到,他们不能剥夺这张船票,更不能给这张船票分成等级,而是应该让互联网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有充分、公 如果没有互联网金融,我们可能意识不到中国的金融业有多么落后。如果我们不能理解金融的本质,我们也无法想象互联网金融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所幸的是,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已经让改变发生,已经让支付这个主战场硝烟四起,已经让我们看到支付垄断旧时代终结的曙光。
在这个时刻,如果随意遏制互联网公司在支付领域逐鹿天下的空间,如果监管者仅将增量市场留作金融创新的试验田,监管者得到的是硝烟暂时散去,失掉的却是改变未来的机会。应该看到,互联网技术必将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福利。
权威和权力怎样才能被有效利用,这是金融监管者面临的一个难题。但是,对中国的金融业来说,要粉刺还是要福利,答案应该一目了然。